方寸之間,一覽千年。推出“秦漢文明”系列展覽,舉辦“從長安出發:絲路申遺成功十周年主題展”,開展“千年秦漢 博物古今”博物館之夜活動……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全新亮相,吸引著慕名而來的觀眾。(5月18日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博物館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全國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人次增長至12億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億人次。場館數量逐年增加、總數排名世界前列、免費開放率超過90%……越來越多人熱衷“打卡”博物館,“到博物館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連接古今的文化殿堂感悟“詩和遠方”,折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認知度的提高和深植內心的文化自信。
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博物館不僅是保護和展示文物的場所,更是我們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陣地。在華夏大地,眾多博物館猶如一顆顆閃耀的星辰,照亮了我們對歷史與文化的追尋之路。博物館記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輝煌,銘記革命文化的歷程,展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成果,每一座博物館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每一件鎮館之寶都蘊含著無盡的故事,厚重的歷史文化在這里變得可見、可感、可觸?!按蚩ā辈┪镳^,與文化親密接觸,與文物深度對話,觸摸歷史溫度、領略文明魅力,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知所來、識所在、明所往。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館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云端“穿越”千年,觀看數字化“重生”的珍貴文物;換上古代服裝,在歷史場景中與人物互動;運用AR、VR,開啟“人在畫中游”的奇妙之旅……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文物“活”起來、文化“潮”起來,讓更多人在觸摸歷史中感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在思接千載中讀懂“何以中國”。博物館是“行走的課堂”,為公眾提供了持續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空間,不僅是人類記憶的容器、人類文明的窗口,也為社會教育、終身學習提供了豐富給養。
博物館,是一部跨越時空的歷史長卷、一座文明交融的文化橋梁、一本翻不盡的未來之書。把博物館事業搞好,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打卡”博物館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甘肅省博物館丑萌的“馬踏飛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面具”冰激凌、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江蘇南京博物院“小粉爐”冰箱貼……博物館成為各地最熱門的文化場所之一,“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潮流,有力帶動文創產業繁榮、文旅融合發展,激發經濟向好潛能,持續增進公眾獲得感、幸福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