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進展匯報會在南京舉行。“鹽城鹽業考古”獲得專家組的一致認可,榮獲“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3年度較為重要的發現”,全省共有六大項目入選。
鹽城,是全國唯一以“鹽”命名的地級市?;诮K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鹽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等單位整合多方力量,成立江蘇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合力探源鹽城地域文明。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首次向媒體披露兩年多來在我市取得的鹽業考古成就,實證何以“鹽”城、以“鹽”立城。
后北團遺址制鹽相關遺跡。
多次鹽業調查發掘
考古成果印證文獻記載
鹽城地區海岸線綿長,開展鹽業生產的條件得天獨厚,是古代兩淮鹽區重要組成部分。2000多年的鹽業生產不僅帶動了城市發展與經濟繁榮,也塑造了鹽城不同于江蘇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鮮明特色——以鹽業經濟為中心的區域文化。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來看,鹽城地區的海鹽文化不僅表現為大量鹽業古鎮、鹽運碼頭、鹽業文物等地上遺存或傳世遺存,更體現在地下埋藏的數量多且密度大的鹽業遺跡、遺物上。
2022年初至今,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分階段分區域對鹽城市范圍內古代各時期鹽業遺址開展系統考古調查,陸續完成了串場河鹽官官署遺址重點調查、伍佑鹽場遺址周邊系統調查、大豐和東臺境內串場河沿線鹽業調查。發現了以鹽官官署、制鹽作坊、鹽工定居聚落為代表的古代鹽業遺址70余處。初步揭示了兩淮古鹽場唐代以后歷史時期的面貌,為了解本地區鹽業發展歷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從最近我們對東臺西溪的鹽業調查來看,在古代西溪鎮的范圍內,發現地面仍有古代橋梁、古代道路遺跡,也有零散的瓷片?!丙}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夏春暉說。以此為線索,接下來的調查勘探,主要基于西溪作為唐宋到民國時期的繁榮集鎮,而它的繁榮跟鹽業息息相關。從文獻上看,漢代西溪一帶就有鹽業生產,唐代西溪一度是海陵鹽監所在地,加之長期設置的西溪鹽倉,以及明代設置的西溪巡檢司,可以說西溪在古代是一個地區性的鹽業調度和轉運中心?!耙詫ふ?、定性制鹽作坊為此次工作的首要任務,以確定文獻記載的鹽官官署遺址作為此次工作的切入點?!毕拇簳熣f。
2023年2月至10月,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對大豐后北團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灰坑49座、灶9座、溝9條、柱洞27個、房址1座,遺址年代從南宋延續至明清時期,以明清時期居多。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隊員楊廣帥介紹,“TG1和TG2均發現有含草木灰較多的地層或灰坑,TG2發現了與制鹽相關的3座鹽灶和1組淋鹵坑,還發現了幾條可能與引蓄海水有關的溝,這與元代典籍《熬波圖》記載的海鹽生產工藝流程相印證”。
后北團遺址出土了瓷器、陶器、琉璃器、銅器和骨器等小件器物共200多件,其中瓷器數量最多。出土的瓷碗等生活用具,大多制作粗糙,基本是百姓的日常所用之物,與當時的普通鹽民生活質量相符?!昂蟊眻F遺址所在區域主要為鹽民的生活區,應當屬于《淮南中十場志》記載中的北團?!睏顝V帥說。
繆杭遺址出土文物。
一路南下
東臺繆杭遺址再現千年制鹽工序
沿著大豐后北團遺址向南,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更多的疑問被解開。據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剛介紹,作為有久遠產鹽歷史的城市,東臺與鹽業相關的遺跡也很豐富,他們先后在五星村、如意村等地發現了多處與古代制鹽有關的遺跡,目前考古發掘收獲最大的是繆杭遺址。
繆杭遺址位于泰東河之東、梁垛河西岸,在梁垛鎮董賢村九組,舊屬繆杭村。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對繆杭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一處晚唐五代時期的古代制鹽聚落。經過一年多的發掘工作,共清理灰坑17個、灰溝9條、水井1眼、墓葬1座。最為引人關注的是,關于唐宋時期鹽業生產的引蓄水、曬灰制鹵淋鹵等環節均有相關遺跡發現。唐代鹵水池是首次發現,這些鹵水池均位于河道邊上,方向和長寬深度、開口層位統一,附近無鹽灶無過濾池,符合唐代從中央到地方鹽業生產組織體系嚴密這一特點。
繆杭遺址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了海岸線的變遷。根據出土瓷器判斷,發掘區遺存從晚唐延伸到明清時期。陳剛解釋:“這就很好地說明了明清時期海岸線東移,這里已不再適合鹽業生產,所以繆杭也就從制鹽聚落變為農業生產普通村落?!?/p>
串場河沿線鹽業遺址調查區及遺址點分布。
連點成線
勾畫串場河沿線歷史面貌
串聯富安、安豐、梁垛、丁溪、伍佑、新興、廟灣等13個鹽場的河流,被稱為“串場河”,是鹽城重要的經濟之河、文化之河,現存河道南起海安,北入阜寧射陽河,始建于唐代。串場河既把生產的食鹽運輸出去,也把外面的物資運送進來,成為鹽戶的生命線和全國鹽稅來源的重要渠道。通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及初步分析,考古人員發現串場河沿線鹽業聚落大致在隋代出現,晚唐至元代聚落數量明顯增加,這或是對于安史之亂后兩淮地區鹽業開始興盛、宋元時期進入發展鼎盛階段歷史事件的反映。
根據最新調查成果,在以伍佑古鎮為圓心、半徑3公里范圍內發現遺址31處,其從唐代延續到清代。通過初步分析可知,伍佑場鹽業興盛于南宋時期,元明清時期規模持續發展,多數遺址年代具有連續性。伍佑場運鹽河主要有串場河、蚌蜒河、斗龍港等,本次發現的絕大多數鹽業遺址分布在距離河岸1公里范圍之內。據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曹洋老師介紹,目前發現的制鹽作坊可能存在功能分區,在伍佑周邊發現的制鹽作坊大部分只有制鹵區,而煮鹽區可能在遠離制鹵區的鹽場官署附近,并建有圍墻,有兵丁把守,以防盜煮私鹽。
同時,考古人員得出結論,以伍佑鹽場、劉莊、新興、丁溪鹽場為代表的幾處基層鹽官官署遺址的位置與明清《兩淮鹽法志》記載大致相符,且自唐代以來未發生明顯變化。
意義重大
繼續探源江蘇鹽業文明
兩年多來,鹽業考古工作首次較系統地掌握了鹽城地區鹽業遺址的分布和保存情況,為探索鹽城鹽業生產起源提供了基礎的資料支持,也為今后開展重點遺址的主動性發掘、制定鹽業遺址保護規劃提供了參考。至遲晚唐五代時期,鹽城地區官營鹽業興起,在鹽業生產帶動下形成了多個區域經濟和行政中心。與文獻記載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鹽城地區的官營鹽業體制是全國性官營鹽業政策的重要體現,實證了漢代之后鹽城鹽業在兩淮乃至全國官營鹽業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鹽業考古調查的重大意義還在于填補了全國范圍內江蘇地區鹽業考古空白,并首次揭示了我國古代最大海鹽生產地兩淮鹽場的大致面貌,突出了以鹽城為代表的兩淮鹽業考古在我國鹽業考古及鹽業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及無限潛力。
一審:蔡悅丨二審:倪蕊丨三審:劉志紅
請輸入驗證碼